首页 > 资讯 > 科技
分享到
人工智能AI、5G和云技术如何助力抗击新型肺炎
友绿• 02月07日   来源:Alter聊AI;中国房协商业地产智库平台   1180
区块链 智能建筑 人工智能 智慧城市 防疫

​随着10天内建成一所现代化医院,不仅考验医院的设计师和工程师,更是对相关科技企业、设备生产企业的一次严峻考验。10天内,医院建设和服务链上下游数百家科技企业携手配合,完成了交付。基于强大的网络和各种科技手段的托底,已经彻底改变了疫情防控的传播方式和效率。

一直是媒体报道中热词的直播、云、5G、AI,也因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迎来被高度认知、普及应用的拐点。

最快实现2/4/5G网络全覆盖

每一个实时更新的疫情的消息:更新的数字、变动的曲线、实时播报的各地疫情新闻、各种不实信息的实施辟谣,得益于无处不在的4G/Wi-Fi甚至5G网络,和大数据平台的支持,以小时为单位在随时刷新着。

自1月23日傍晚接到通知,到25日开通,湖北三大运营商联合华为、中兴、爱立信、诺基亚等厂商在2天时间内就以历史性的速度建设开通了武汉火神山医院移动宽带网络。

中国铁塔也第一时间响应,完成火神山医院区域杆塔、电力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交付。除了2G/3G和4G网络继续支撑现有的语音、上网业务,2天内建成的5G基站还将助力医院实现超高速的实时数据采集、远程会诊、远程监护等业务。

截至1月30日,通信行业累计出动应急保障人员约10万人次、车辆3.2万台次、油机2.2万台次,保障了湖北省及全国通信网络整体运行平稳,尤其是武汉70所定点医院、联防联控指挥通信的畅通。

火神山医院交付云资源

1月26日21时,中国电信实现向“火神山”医院交付云资源,为HIS、PACS等核心系统部署提供计算与存储能力,并做好内网区、互联网区及运维区安全防护。

从云内规划、安全部署到资源发放、漏洞扫描、vpn专线开通,一次性交付虚机31台,资源共436VCPU,1980G内存,55T存储。同时,武汉电信与武汉“火神山”指挥部、中建三局等一起在汉口指挥部对接需求,进一步明确云资源、网络、系统集成以及电话互联网等基础业务的需求。

中国电信在IPTV平台上开通了防疫情专区,开放了天翼云会议、云办公、云课堂,截至1月31日云会议已有注册用户5万多人,召开会议3万多次。

据悉,其免费开放的云视讯App会议服务功能,面向社会提供了单次100方同时在线不限时、不限次的视频会议服务。截至1月31日为全国31省3617个机构召开会议4147场次,累计会议时长16542分钟。

首个“远程会诊平台”投入使用

1月31日,华为联手中国电信,在12小时之内完成了武汉火神山医院首个“远程会诊平台”的网络铺设和设备调试。其中,由华为捐赠的一体化高清视频会议终端TE20视频会议设备和管理平台(华为MCU及华为视讯业务管理平台SMC),即便在512K带宽的极限网络环境下,也能保证远程医疗畅通进行。

1月31日晚,华为联手中国电信,完成了武汉火神山医院首个“远程会诊平台”的网络铺设和设备调试。这一条“5G+远程会诊”,犹如建立了一条空中“绿色通道”,将为更多人的生命争取更多的时间,可保极端网络环境下远程医疗依然畅通。2月3日,武汉火神山医院已正式收治新冠肺炎病患,由华为提供技术支撑的火神山医院首个“远程会诊平台”也将正式投入使用。

随着疫情阻击战的推进,5G技术预计将更广泛的运用于远程医疗的场景之中,为医务人员更安全、更高效救治病患保驾护航。

智能医学影像云平台(NeuMiva)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肺部 CT 征象已明确,CT 成为病情诊断的重要手段。1 月 29 日,东软医疗捐赠的价值 2700 万元的两台高端 CT 设备及智能医学影像云平台、远程高级后处理软件启程奔赴武汉,分别捐赠给武汉市雷神山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据了解,此次东软医疗捐赠的 NeuViz 128 CT、NeuViz Prime CT 设备搭载了东软医疗智能医学影像云平台、远程高级后处理软件,通过智能医学影像云平台(NeuMiva),可实现医学影像的传输及管理、电子胶片生成和浏览、移动办公、互动社区及远程诊断一体化。

对于获赠的医院来说,今后不仅可借助智能软件帮助医生提升诊断效率,而且实现了各医院间的互通互联,可方便及时地传递疫情动态。必要时,还可通过东软医疗智能医学影像云平台沟通有效的诊疗方法,让分布各处的专家联合会诊。

免费开放的智能外呼平台

从时间上看,新型肺炎疫情出现在2019年末,适逢春节前夕的返乡潮,可能存在大规模的潜在被感染人群。如何快速筛选出潜在的传染源,集中收治和隔离、阻断传染源,尽可能降低二次传染的风险,可以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游戏。

大大小小的城市中,这份工作落在了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的肩膀上,需要针对社区居民逐个进行排查,快速摸清辖区居民的健康情况和流动情况。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存在14天潜伏期,留给基层工作人员的时间并不宽裕。

传统的排查方式无外乎两种,一是逐一上门寻访,二是挨个打电话询问。上门寻访本身就增加了面对面接触的风险,倘若社区工作人员不幸被传染,还可能成为携带病毒的“超级传播者”。电话询问进行信息采集,可以说是原始而有效的手段。

可算一笔时间账的话:倘若一个网格化社区中有2500户居民,工作人员要在电话中询问5个左右的问题,大约需要占用三分钟的时间,然后再花两分钟的时间进行信息的整理归纳,累计要花费200多个小时,约等于基层工作人员一个月的有效工作时间。

是否可以用AI替代如此繁杂的工作呢?诸如百度等互联网巨头针对疫情紧急推出了智能外呼平台。

据了解,百度智能外呼平台可以定向或随机发起拨入居民电话,自动询问并采集居民的疫情信息,对居民进行疾病患教及防控指导,同时还可以根据关键词自行归纳成信息档案,详细记录通话方离返时间、身体健康状况等等。

对应到时间效率上,普通基层工作人员需要花费一个月时间的工作量,百度智能外呼平台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

截止到目前,百度智能外呼平台已经在北京海淀上地街道办、陕西西安、延安、上海宝山、浙江温州瑞安市等十几个地区投入使用,外呼总量已经高达百万次,涵盖流动人员排查、本地居民排查/回访、特定人群通知等三大应用场景。

按照百度官方的承诺,从2020年1月28日到疫情结束,智能外呼平台将免费向各级政府、卫健委机构、基层社区、疾控中心等疫情防控机构开放。

火车站大客流测体温

早在1月25日的时候,北京市中关村就下发了“江湖召集令”,向外界寻求“红外测温产品”有关的人工智能技术方案。

每年的春节假期过后,都会迎来一轮返程高峰,尽管新型肺炎疫情适当延长了假期,人流密度也有所分散,如何对流动人员进行控制和检测,俨然关系着抗疫的功败垂成。由于发热是感染后的主要症状之一,人口密集区域的体温检测也就成了重要措施,只是当前的体温检测方法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比如传统的额温枪的准确度较高,但测温速度慢且需要近距离接触,在地铁站、高铁站等人流量较大的通行场景,一旦因为测温大致人群聚集,还可能形成交叉性传染的风险。

再比如市场上也存在一些智能测温系统,但疫情期间戴口罩的原因,使得可供识别的面部特征过少,加上远距离大范围检测的精度控制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漏判、误判现象。

好在中关村的“召集令”发出后,百度、商汤、旷视等AI巨头和独角兽们纷纷响应号召,先后给出了针对大规模人群测温的解决方案。

以百度在北京清河火车站的落地应用为例,基于AI图像识别技术、红外热成像技术以及图像红外温度点阵温度分析算法,红外摄像机可以迅速完成3-5人/批次的额头温度检测,有效规避了佩戴口罩及帽子造成面部识别特征较少的问题,一旦发现体温超出阈值的人员,即可进行系统报警进行手持设备的二次检测。

与传统的测温方式相比,这套解决方案的优势在于直观、非接触和24小时工作,既降低了工作人员被传染的风险,又提升了巡查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产能吃紧、造价高昂的高温红外测温仪器,百度的AI多人体温快速检测解决方案仅需要一套红外摄像机和人脸识别摄像机组成的摄像系统、一套百度自主研发的算法系统,以及一台充当算力和显示系统的电脑,并且当前系统的测温误差已经优化到了0.05摄氏度。

与智能外呼平台,百度也将在疫情期间向有测温需求的机构提供免费支持,帮助解决大客流红外测温的棘手问题。

当AI走向抗疫一线

当然,AI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中的应用绝不止于此。

在1月20号前后,百度地图、腾讯、中国移动等就先后给出了实时的人口迁徙数据,为不同地区的疫情管理提供了数据参考;

不少互联网公司上线了智能问诊系统,借助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打造了肺炎咨询机器人,辅助医生处理简单的病情问答;

北京大学的朱怀球团队利用深度学习算法预测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宿主和感染性,发现蝙蝠冠状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有着相似的感染模式;

百度研究院宣布向相关机构免费开放线性时间算法LinearFold,只需27秒就可以预测新型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二级结构,时间从55分钟极致压缩到27 秒……

之所以选择智能外呼平台和AI测温两个案例,原因在于AI走向抗疫一线时所折射出的两个社会趋势:

其一,AI正将人们从重复、低效、繁重的脑力判断工作中解放出来。

在生死时速的战疫竞赛中,时间和人力可以说是影响疫情走向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在病毒蔓延的速度和规模上,想要遏制疫情在公共场所的传播,势必会是一场攻坚战。至少AI已经验证了另一种可行性:用AI替代那些重复、低效、繁重的脑力判断工作,继而让人们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有价值的事情上。

其二,AI与人类的协作关系正在改变,甚至是改变社会的治理方式。

无论是利用智能外呼平台进行疫情信息采集,还是借助AI算法优化红外测温系统,在防疫战役越来越深入的情况下,AI与人类的关系正在被重新定义,并非是“传闻”中的AI淘汰人类,而是人类与AI的分工协作。沿循这样的逻辑,当AI被证实是降低社会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率、减少治理干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势必会在疫情结束后倒逼社会治理体系的变革。

和所有的新兴技术一样,对社会产生根本性影响的前提在于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人类驾驭不确定性的能力。就这一点而言,这场疫情可能是人工智能彻底走出象牙塔,进一步夯实社会基础设施地位的转折点。

最后,感谢替我们负重前行的所有医护人员,致敬参与到这场战斗中的所有人!

 本文整合自:

新型肺炎下的科技战役:AI走向抗疫一线,作者:Alter聊AI

商业观察 | 与疫情赛跑的“中国速度”背后,有哪些5G新科技?,作者:中国房协商业地产智库平台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扫描识别二维码下载

“友绿”APP

研报、课程、资讯一手掌握

欢迎订阅“友绿网”公众号

iGreen114

友绿原创资讯,欢迎分享投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