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库 > 地产
分享到
2020年美国办公空间调查与大中华区远程办公调研报告
友绿• 05月15日   来源:Gensler   1030
智能家居
报告简介
|
阅读报告

全球领先的建筑、设计、规划与咨询公司Gensler今日发布《2020年美国办公空间调查》。该报告面向美国5000多名专注于不同领域的受访者,基于办公空间、办公模式、员工体验与企业绩效进行深入调研,并揭示办公空间与员工体验的***发展动态:办公空间效率及体验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同时,Gensler为洞察疫情发展下远程办公的蓬勃发展,面向大中华区员工发起远程办公特别调研,针对远程与居家办公这一办公空间的细分领域,以及特殊办公状态下的员工体验与办公效率展开探究。

近年来,由于物业成本攀升、经济动荡、办公空间灵活性要求增加,企业对办公空间的要求高于以往任何时候,而空间面积却在不断压缩,这导致办公空间需要不断变革以适应时代要求。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随时随地”办公文化的流行,企业对无固定工位等模式的广泛尝试正在持续改变办公空间的属性。研究结果表明,如此变革与尝试的结果好坏参半,而员工往往要承担试错过程中带来的压力。

与此同时, 2020年的办公效率与体验指数是15年来***的一年。在各种灵活办公(每周有部分时间不在办公室工作,并办公发生在不同的空间)解决方案不断涌现的大背景下,该数据的下降表明,大多数灵活办公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整体而言并未大幅度改善员工的工作效率或办公体验。

开放的办公空间与无固定工位模式仍受欢迎,而由此导致的办公效率低下问题需要通过综合考虑员工的各项需求来解决

Gensler 自2019年开始探索办公空间开放性与员工工作效率的关系,并引发业内对开放办公空间的讨论。2020年的报告继续就这一维度开展调研,结果与此前一致——以开放空间为主,辅以可按需使用的私密空间的办公空间仍是***的。此类办公空间可以为员工提供更多办公选择,并更加有效地激发创造力并提升工作效率。但仅有15%的受访者在此类空间中办公,该数字较前一年的26%有较大幅度下降。

而无固定工位办公模式的比例则呈上升趋势。调研结果显示,10%的受访者不再拥有固定工位,较2019年的5%增加一倍。在这些无固定工位的受访者中,一半的受访者希望拥有固定工位,而偏好无固定工位的另一半受访者,通常在工作效率和办公体验指标上表现较好,办公体验亦超过平均值,但工作效率略低于平均值。我们亦发现无固定工位办公模式对于线上协作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改善方式除提供适度的私密空间之外,更需要综合考虑员工对归属感、清洁卫生、噪音管理、人体工学以及科技支持等***的办公需求,以更好应对无固定工位模式为企业绩效所带来的挑战。

在这个充满选择的时代,企业更应制定符合自身发展所需的灵活办公策略

2020年的调研结果亦显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 拥有***设计的高表现办公空间的企业员工,更倾向于在办公室办公;而那些表现不佳的办公空间,对员工则不具备吸引力。Gensler数年来的调研结果表明,高效的办公空间对员工满意度、工作效率、团队协作、创造力均有正面影响。

面对办公模式的巨大变革,我们需要适时按下暂停键,评估并反思这些举措是否能够创造真正的价值,是否会给企业及员工带来负面的影响。在中国的办公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推行诸如无固定工位的移动办公模式。随着本土科技类公司的爆发性增长,他们会倾向于学习硅谷文化,打造活跃的开放办公空间,然后为管理层布置远离人群的办公室。然而办公空间从来都不是舶来品,而是要考虑中外文化融合问题,以及企业所处的行业类别和发展阶段,从而因地制宜。尤其当处在办公模式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企业更应制定符合自身发展所需的灵活办公策略。

公共卫生事件引发办公模式变革,企业的绩效与价值依赖对员工办公需求的洞察

此次突发新冠肺炎疫情,让与办公空间息息相关的远程办公、线上协作话题再度成为焦点。

疫情发生期间,Gensler大中华区办公空间设计咨询团队面向301位大中华区员工特别开展远程办公体验调研,意图对远程与居家办公这一办公空间的细分领域,以及特殊办公状态下的员工体验与办公效率展开探究。从调研的数据与结果中看到,员工对于居家办公的模式整体感到满意,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未受较大影响,同时远程办公基础建设与灵活便利的办公软件让远程办公不再是难事。但我们仍观察到团队协作效率的下降,并有员工反映居家办公会受到家庭成员活动的干扰,更希望获得独立私密的办公空间。

如今疫情下的线上协作正在全球发生,如何让员工更高效地进行线上协作应成为企业与雇主关注的焦点。充分考虑办公时间与任务规划、远程办公的基础建设与技术支持、员工效率激励政策等等,制定细致且灵活的办公策略,满足不同员工的办公需求,让员工的办公体验充分得到保障的同时,更好提升团队协作的效率,以期在新常态下稳定并创造更高的企业价值。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扫描识别二维码下载

“友绿”APP

研报、课程、资讯一手掌握

欢迎订阅“友绿网”公众号

iGreen114

友绿原创资讯,欢迎分享投稿

相关研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