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全面实现新建建筑100%达到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公共建筑100%达到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要求。万达广场、云墅中心等85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建筑面积达1266.56万平方米。2024年至今,通州区实施通州发展大厦、数字经济智城园等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64.2万平方米,超额完成既定年度任务;实施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华夏银行办公楼等超低能耗建筑20.2万平方米,新增面积全市前列;实施装配式建筑251.18万平方米,占新开工建筑面积的62.68%。

2025-01-02

12月30日,常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常州市城市管理局印发《常州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目标到2025年,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市绿色建筑和绿色低碳城区规模总量保持全省领先,推进城镇新建建筑按照超低能耗建筑标准设计建造,低碳建筑示范成效初步显现;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增速得到有效控制,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全省领先;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与城乡建设领域深度融合,可再生能源替代建筑常规能源比例达到8%。 到2030年,全面建立绿色城乡建设发展政策体系,建设方式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建筑功能品质和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建筑用能结构更加优化,新能源在城乡建设领域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宽,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和碳减排水平进一步提高,保持全省领先;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普遍形成。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并稳中有降,为实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 力争2060年,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建筑碳排放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大幅降低,城乡建设领域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全省领先,美好人居环境全面建成。

2025-01-02

12月18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美丽吉林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其中提到加强全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使用近零碳建筑。推动相关企业加快新能源化转型,探索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场景,推动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2024-12-31

12月2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其中提到加快建造方式转型。严格执行建筑节能降碳强制性标准。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发展星级绿色建筑。大力推行绿色施工,引导使用节能型设备和产品,推广节能施工技术工艺。推广实施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制度,大型公共建筑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政府参与投资的其他公共建筑应优先使用绿色建材。健全多部门协同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装配式建筑项目库、产业链企业库和人才库,积极应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并在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因地制宜推广采用钢结构,2025年底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积极推动智能建造,依托广州、深圳、佛山智能建造试点工作,探索施工能耗监测及碳排放统计制度。推进“光伏+建筑”应用试点建设,到2025年底,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设岭南特色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筑300万平方米以上。

2024-12-24

12月3日,上海杨浦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印发《杨浦区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指出,到2025年,全区建设领域碳排放控制在合理区间。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能耗和碳排放限额设计标准。推进杨浦滨江区域开展建设领域碳达峰示范引领,在集中示范的基础上大力推行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标准。升级建设本区建筑领域碳排放智慧监管平台,持续推动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加快推动商业综合体节能改造。建筑用能结构持续优化,新建建筑全部使用一种或多种可再生能源,城镇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10%。到2030年,全区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建设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创新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重要进展。建筑节能水平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打造近零能耗、零碳建筑创新示范。实现对8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的碳排放实时监测分析,“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累计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36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平均节能率15%及以上的建筑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建筑用能结构更加优化,可再生能源应用更加充分,城镇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15%。

2024-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