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绿色
分享到
合肥加强绿色建筑“身份证”管理
友绿• 05月25日   来源:合肥市城乡建设局   441
绿色建筑

合肥市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促进我市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规范绿色建筑标识认定和管理工作,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办法的通知》(建标规〔2021〕1 号)、《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工作的通知》(建科〔2022〕73 号),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绿色建筑标识,是指表示绿色建筑星级并载有性能指标的信息标志,包括标牌和证书。标牌由申请获得标识项目单位根据不同应用场景,按照住建部统一的制作要求自行制作;证书由授予部门制作颁发。
第三条 本细则适用于合肥市范围内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绿色建筑标识认定与管理。
第四条 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竞品质房地产开发项目等应取得绿色建筑标识。鼓励其他项目申报绿色建筑标识。
第五条 合肥市城乡建设局(以下简称市城建局)负责指导、监督全市绿色建筑标识认定和管理工作。市城建局委托合肥市绿色建筑与节能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市绿节中心)开展绿色建筑标识的宣传工作,绿色建筑标识认定的受理、审查、公示公告等日常工作,组建专家库和选择技术依托单位等。
第六条 绿色建筑标识认定需经项目申报、初审推荐、受理审查、公示公告等环节。审查包括形式审查和专家评审。
第七条 绿色建筑标识申报应由项目建设单位、运营单位或业主单位提出,鼓励设计、施工和咨询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申报。
第八条 绿色建筑标识申报条件:
(一)满足《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办法》规定条件;
(二)项目符合国家和地方基本建设程序;
(三)项目无知识产权纠纷,项目成果归属无争议;
(四)项目未发生过较大质量安全事故;
(五)项目符合国家和地方绿色建筑相关政策规定;
(六)申报材料齐全、完整、有效。
第九条 申报单位应向市绿节中心提供申报材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申报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绿色建筑标识申报书、自评估报告、承诺书;
(二)绿色建筑专项查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等资料;
(三)标识认定所需的图纸、检测报告、合格证、计算书等技术文件;
(四)现场图片和视频等。
以上申报材料应提供电子版,其中(一)、(二)、(三)需提供2份纸质盖章版。
第十条 市绿节中心受理一星级绿色建筑项目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形式审查,主要审查以下内容:
(一)申报单位和项目是否具备申报条件;
(二)申报资料是否齐全、完整。
形式审查期间对手续或材料不齐全的申报项目,应一次性告知申报单位其所需补正材料及办理条件等。
第十一条 市绿节中心收到申报的二、三星级绿色建筑项目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对申报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审查,并向市城建局报送初审意见,市城建局审核同意后,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推荐。
第十二条 通过形式审查的一星级绿色建筑项目,由市绿节中心组织评审。专家小组应由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电气与智能化等相关专业的5人及以上单数组成。专家小组实行回避制度,凡参与了项目咨询、设计、审图、施工、监理的专家,不得再参加该项目的标识认定评审工作。
评审时应按照申报的绿色建筑等级审查绿色建筑性能,形成专家审查意见。对于评审中无法确定的项目技术内容,可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核查。
第十三条 通过专家审查的一星级绿色建筑项目,在市城建局网站上予以公示。公示内容包括项目所在地、类型、名称、申报单位、绿色建筑星级和关键技术指标等。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对署名书面意见应组织专家进行复查,并给出处理意见。
第十四条 经公示通过的一星级绿色建筑项目,在市城建局网站上予以公告后,市城乡建设局授予证书。
第十五条 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应强化绿色建筑运行管理,运维单位定期核查绿色建筑主要性能指标运行情况,将年度运行主要指标按要求上报市城建局。
第十六条 市城建局发现获得标识项目存在以下问题之一的,应提出期限不超过2年的整改要求:
(一)项目低于已认定绿色建筑星级;
(二)项目主要性能低于绿色建筑标识证书的指标;
(三)利用绿色建筑标识进行虚假宣传;
(四)连续两年以上不如实上报主要指标数据。
第十七条 发现获得标识项目存在以下问题之一的,由市城建局组织核实后撤销一星级绿色建筑标识并收回证书,将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的问题上报省住建厅:
(一)整改期限内未完成整改;
(二)伪造技术资料和数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
(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四)无正当理由拒绝配合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专家库的组建,应征集熟悉绿色建筑标准、了解掌握工程建设的专业技术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副高级及以上技术职称或取得相关专业执业资格、身体健康能胜任现场核查的专家入库。
第十九条 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试行。实施过程中如有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反馈至市绿节中心。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扫描识别二维码下载

“友绿”APP

研报、课程、资讯一手掌握

欢迎订阅“友绿网”公众号

iGreen114

友绿原创资讯,欢迎分享投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