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屋顶上的光伏板到居民的“碳账本”,从工业节能降耗到全民低碳生活……山西省围绕衣、食、住、行、用等与公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消费领域,在努力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积极“碳”寻发展路,推动高质量发展。
低碳生活 普惠大众
买菜自备购物袋,可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出行时选择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减少碳排放;日常生活中,使用节能电器、购买二手物品,可节能降碳……
推崇绿色生活方式,更需要大众的参与。百姓不仅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受益者,也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孙炜介绍,近年来,山西省围绕衣、食、住、行、用等与公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消费领域,初步构建了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碳普惠制度体系,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取得积极成效。目前,全省已有超过630万居民参与碳减排,累计减碳量达19.7万吨。
在“三晋绿色生活”碳普惠平台,用户的绿色低碳行为,如旧物回收、绿色出行等,均可以被量化记录到个人“碳账本”中,按照相关方法核算相应减碳量,可获得绿色积分,用于兑换消费券、优惠券、特色服务等。
在交通出行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电动自行车、共享自行车等方式出行,通过更环保低碳的交通工具,解决近距离上班代步等问题。
据了解,在城市客运领域,新能源汽车被持续推广。截至2023年底,在城市公交车中,山西省新能源公交车拥有量为1.46万辆,占比95.65%;在巡游出租车中,新能源车为2.69万辆,占比64.62%,两个占比均在全国排名前列。事实上,早在2016年,临汾市就已成为全国首个城区纯电动公交车全覆盖的城市。在山西省城区常住人口超100万的城市中,太原、大同的绿色出行比例超70%。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参与到低碳生活中,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都不断提高。
以新促治 减污降碳
让新技术、新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双碳”背景下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在山西综改示范区晋中开发区尚风绿谷碳中和环保科技园里,通过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和风力发电装置,将自然界的阳光和风力转化为电力,并利用石墨烯新材料以及空气和地下水的联动来实现室内通风、制热、制冷、采光等,满足人居舒适性要求;厨余垃圾等通过生物降解100%本地处理,其他生活垃圾100%分类收集、回用;就连卫生间里精美的洗手台,客厅里充满时尚感的沙发、茶几等,都是用废旧物品巧妙改造而成的……零碳生活在此触手可及。
长治市上党区荫城镇李坊村,一系列关于“低碳”的新鲜事正在发生,村民们享受着“低碳”带来的众多红利。在减少农业活动碳排放的过程中,李坊村积极降低能源活动碳排放,加快打造近零碳排放场景,初步实现了农村用能的“内循环”:打捆的秸秆可以直接投入生物质锅炉燃烧供暖;村民家的屋顶上,太阳能光伏板生产的电,不仅可以自己使用,富余的还可以卖给国家电网。
作为能源大省,山西在节能降碳的同时,加大碳捕集,将碳充分利用,实现碳循环。山西清洁碳经济产业研究院自主研发、自主投资建设的碳捕集及转化装置将煤电烟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纯化;安泰集团收集了含有二氧化碳的工业燃煤废气,作为微生物微藻的生长基进行微藻养殖,从而转化成高附加值和高营养价值的藻粉产品……这些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不难看出山西省正在积极努力“碳”寻发展,做好节能降碳的加减法。
政府引导 市场驱动
在“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全国碳市场建设是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山西省积极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建设,通过推进符合条件的项目备案、开发和交易,构建起以市场为驱动的减碳机制。
近年来,省生态环境厅鼓励各地符合条件的自愿减排项目向省、市两级主管部门备案,并加强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机构及交易机构合作,为项目开发、审定、交易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在碳市场建设中,山西省还通过政策创新和技术引导,积极探索绿色金融与碳交易的结合路径,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推动全省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去年12月,山西省16个部门联合发布《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其中包括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碳足迹工作格局、鼓励重点行业和产品开展碳足迹管理以及加强产品碳足迹能力建设等多项重点任务。
此外,山西省积极参与国家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建设,落实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探索建立碳足迹信息披露制度。电力、煤炭、天然气、钢铁、电解铝等重点行业产品均有望贴上“碳标签”。
目前,山西省正在通过多领域的努力,积极“碳”寻发展,走出低碳发展的新路,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扫描识别二维码下载
“友绿”APP
研报、课程、资讯一手掌握
欢迎订阅“友绿网”公众号
iGreen114
友绿原创资讯,欢迎分享投稿
《青海省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实施方案》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