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MOMA建筑群是中国最早的绿色建筑之一,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之一。
从零星的到举目皆是的,绿色建筑变成了中国地产商们争相追逐的对象。这既来源于未来竞争的需要,也来自有着节能减排目标的地方政府之手的推动。
![]() |
在大大小小的论坛上,地产商们在热烈讨论绿色地产概念 图/CFP
最近,深圳一家名叫世纪星源的地产公司正在湖南长沙建造一个特殊的住宅小区——太阳星城。
他们使用了当地的天然石头、竹子和几种低碳建材,据说一年可减少近2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建成之后,他们还将使用十几项技术,使小区每年少排放近5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5000万度电的排放量。
在这十几项技术里,用回收的雨水浇灌小区景观花木,每年能省17万立方米水;一种可以获得结构性的遮阳效果的技术,能减排二氧化碳近9000吨。甚至晚上洗脚洗澡剩下的一箱热水,也可以存在地里,让室温直接提高好几度。
他们采用的是美国绿色建筑LEED标准。LEED标准在美国等地已发展了15年,美国一些州和城市要求建筑必须获得LEED认证。
世纪星源对外公布了自行核算出的小区“碳足迹”(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仅仅在一个月前,几家有世界影响力的绿色建筑组织才决定统一用“碳足迹”(二氧化碳排放量)来确定一幢建筑是不是“绿色”。
2009年12月10日,在中国高级绿色建筑国际峰会上,该公司董事长、系统工程学博士郑列列介绍完长沙太阳星城后,有关专家当即邀请他把样板房搬到世博会的未来馆去,媒体记者更是围了个水泄不通。
郑列列在四年前就有了这个想法,但他承认这仅仅是出于个人兴趣。而事实上,对于中国普通民众来说,“绿色低碳”完全是个新词汇,2009年众人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召开,才让这个词汇变得格外流行。
出乎郑列列意料的是,在2009年小区开工仪式上,当地政府的建设部门官员也欣然前来出席。这在当地是很少见的事,这些官员的到场意味着当地政府与郑列列一样对绿色概念心有戚戚。
现在,追逐绿色概念已经成为地产业的新热潮。以绿色为主题的房地产论坛也越来越多,仅仅在过去两个月内,上海、北京、广州就分别举办了一场类似的论坛。刚刚获得了LEED认证的万科新总部和招商地产的绿色城区代表——“金山谷创意产业园园区”在论坛上成了焦点。
虽然目前对地产商的绿色建筑实践尚没有准确的调查数据,但按照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副主任汤民的估算,“近两年来,排名前十的开发商都在成体系地做,而少数二线开发商则把绿色当成了差异化竞争的秘密武器。”自2006年住建部的绿色建筑标准颁布以来,得到星级认证的二十余个项目里,有十个都是汤民的团队提供的咨询服务。
EMSI(君凯环境管理咨询公司)的项目经理周燕也有类似的感受,“从只有零星的跨国公司总部申请认证到外资房地产公司试水,再到现在连民营公司都主动找上门来,简直是进入了一个快车道。”EMSI是协助中国房地产商申请美国绿色建筑LEED认证的一家美国咨询公司。他们曾担任太阳星城、当代MOMA等绿色建筑项目的咨询顾问。
跟地方政府不谋而合
“你究竟是要搞公益事业,还是弄个好看的噱头?”胆大的员工曾经向郑列列直接提出质疑。后来选址在长沙,当地的合作伙伴也觉得这房子盖出来肯定亏,成本必然增加,消费者还不一定买账。
但当2007年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城市被国家发改委列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改革实验区时,事情悄悄起了变化。
“因为长沙太阳星城的绿色低碳社区理念与两型社会恰好吻合了,长沙和湖南的建设部门开始主动为我们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各种便利。”郑列列现在回忆起来还显得异常兴奋。
当地建设部门先给名——“长沙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后给资金和政策——造价2亿的太阳能系统,政府补贴一半;同时还推荐给世界银行,希望长沙太阳星城能再多拿到一笔资金支持,引得美国大使馆和CNN都前来参观和采访。如此这般,员工早就没有了质疑;亏本买卖的风险也降低了,一方面有了资金支持,一方面甚至得到了当地建设部门的官员个人支持,纷纷表示明年预售时也要买一套。
郑列列和长沙太阳星城是懵懂中撞上了政策支持,更多的地产公司则是主动去寻找政策的契合点。
万科是绿色建筑的先行者之一,2004年在上海做第一个绿色建筑“朗润园”时,正值上海市政府刚刚开始推行绿色生态住宅,朗润园除了做成政府要求的“四高小区”,还把节能率做到了50%,间接为政府制定下一步政策提供了参考。朗润园项目工程师季瑜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政府发现一项技术在某小区成功后,就会慢慢引导到政策里去。”
三年前介入绿色建筑时,绿地集团总裁张玉良的理念也是先于政府规定一步。当时上海市还没强制要求建筑节能,绿地订的目标是比以前节能一半;2008年政府强制要求节能一半后,绿地的目标就提升为比以前节能65%,当年三分之一的项目达成目标,今年的计划是全部达到。
先走一步的好处就是,绿地得到了500万元的上海市专项节能基金。而绿地在南昌的一个项目,正是因为满足了政府做绿色生态小区的要求,才顺利拿到了地块。
直到中国政府在匹兹堡会议上承诺减排后,各个部委和地方政府更是明确开始启动资金或政策上的支持。2009年12月初,财政部给重庆、合肥、宁波、邯郸等21个城市下发了5000万-8000万元不等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项目财政补贴。
而早在2007年,重庆市建委就给节能65%以上的低耗能建筑企业减免税收,以达到推广的效果。重庆地产业龙头——龙湖地产即刻在2010年给所有新盖的房子装上了LOW-E玻璃等保温节能材料,虽然增加了不少成本,但年终时同样获得了不菲的税收减免。
意在差异化竞争
郑列列选择了用美国的绿色建筑标准来规范小区的建设,另一家更加名不见经传的地产公司长虹置业,甚至不惜造价和时间,与德国能源署合作建小学,一切照对方的标准来。目的,除了是要给孩子们盖一所绿色的学校,同时还要给自己公司积累绿色建筑的经验。“房地产竞争中的各种营销手段,都很容易被效仿;但绿色建筑是核心技术,一旦你率先掌握了,后来人将很难超越。”长虹置业经理王文斌坦率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们只有短短两三年的历史,只有通过绿色建筑走差异化竞争的路线,才有可能迅速提升。”
这是一所为四川灾区的孩子建造的绿色学校,德国能源署资助约400万元,长虹置业出资1000万。德国能源署的资助全用在了低碳和节能技术上。今年9月,德国能源署的技术人员到位时,长虹置业的设计队伍已经工作了近半年,但原有的建筑设计还是基本上推倒重来。
长虹置业选择的这条路,已经有了数家成功的先驱者。1995年成立的当代置业,本来只是北京一家中等大小的房地产公司,2000年成立集团公司时,把战略转向了“在节能基础上提供高舒适度的居住环境”,结果竟成为全国性知名地产公司,其中一个楼盘“当代MOMA”甚至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当代十大建筑奇迹。
当代MOMA通过一套自欧洲引进的系统,不用空调、不用暖气、不用开窗,却能让居住其中的人感到恒温恒湿、空气新鲜,且能在国家强制要求的节能65%的基础上再减少一半的能源消耗。“每一个新楼盘开售,40%都是老客户。”当代节能置业首席运营官李晶以此说明其口碑和受追捧之热。
步当代节能置业之后,在2004年开始建造恒温恒湿科技住宅的南京朗诗,尽管价格基本要比同地段高15%—20%,依然卖得非常火爆。
但购房者是否真的因为是绿色建筑而产生购买欲望?万科的季瑜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选择万科朗润园等绿色生态建筑的,90%的考虑还是万科这块牌子,绿色生态可能只起到了10%的作用,只有居住之后才知道这10%物超所值。“说实话,绿色概念的影响不大,如今的购房者是先保证能买到房子,再考虑房子的附加值。”绿地集团技术管理产品研发部魏琨很坦率地说。
相比较而言,当代节能置业和南京朗诗开发的这一类住宅的绿色概念对购房者的影响力更大一些,因为消费者的居住环境被直接改善了。而大型品牌开发商的绿色建筑,除了保温和通风是业主能直接感受到的,其他大多数都是公用设施,业主的直接感受不够,比如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
魏琨也告诉记者,如果想让绿色概念起到效果,让楼盘销量好,必须要先注重业主的产品感受,再兼顾节能。
购房者会为高成本埋单吗
绿色低碳建筑是否必然带来成本的增加,并必然转嫁到购房者一方去?
中国第一个获得LEED认证的住宅——招商地产的“一座酒店式公寓泰格公寓”,用了五年,节能技术所带来的增量成本就收回了,因为绿色建筑在长期运行时更节约成本。而普通住宅的绿色增量,在EMSI看来,普通住宅只增加些保温材料,也能达到节能效果。
招商地产副总经理胡建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以他浸淫绿色地产十余年的经验,如今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招商地产基本上可以不增加特殊的保温材料,也就是不增加成本,只是北方暂时还没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还有一个更夸张点的例子,保利在湖南长沙做的该集团第一个绿色建筑——麓谷林雨,因为建造过程中节能节材,总成本反而减少了。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一直在做有关增量成本的研究。汤民说目前要达到住建部绿色建筑标准一星级,一般每平米增加100元,二星级翻倍,三星级大约350元。但他们正在设计阶段的一个项目,增量成本已经可以减少到17元。“低增量成本绿色建筑,成本增加不到5%,这才应该是今后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
根据胡建新的经验,用绿色或者节能概念增加房价,购房者不会因此而埋单,因为整个社会的意识还没达到,而且能源价格现在很低,没有人在乎买房后的运行成本。
正因为此,汤民、魏琨、胡建新等人,都认为现阶段必须有政府的推动加上开发商的超前意识。
政府其实也早就动作频频。EMSI携LEED标准在中国开疆扩土6年之后,2006年3月7日,原建设部和质监总局联合发布了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一年半之后,原建设部把标准细化,并给出了标识管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算是正式实施结束了中国依赖国外标准进行绿色建筑评价的历史。
相对于美国绿色建筑的LEED标准用白金、金、银来区分等级,住建部选择了用三颗五角星来划分。
标准的起草人之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曾捷当时曾如此解释中国自建一个标准的重要性,“对我国来说,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应该是绿色建筑首先要达到的要求。”
曾捷的上海同事汤民举例说,同样是节水,因为中国水资源缺乏,美国的标准就松,中国就需要更严;而可再生能源就倒过来了。“国内的绿色评价标准更强调节能,而LEED更强调节能与舒适度的平衡。”EMSI也和建科院观点相同。
在标准和细则颁布的这两年里,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次第颁布了建筑强制节能的标准,同时慢慢筹备绿色建筑的评审委员会,直到2008年,评审委员会从20多个申报的项目中评出第一批的6个。2009年,一下子进了快车道,有100多个项目申报,汤民估计能评出30多个。
事实上,地产业的行业协会更早看到了这一绿色大势。早在8年前,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成立之初,就出版了一本《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后来这一手册更新了4回。
2009年11月28日,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更新后的《中国绿色低碳住区减碳技术评估框架体系》正式发布。为了这本国内首个“低碳住区标准”,商会前后开了四次专家会,招商地产等绿色急先锋也参与了讨论,最后给碳排放指标定量计算提出了四个框架。
商会在8年的积累后,已聚集了45个绿色生态住宅示范项目,一旦低碳评估体系确立,这些项目都可以将其纳入,积累更多的碳排放数据。扫描识别二维码下载
“友绿”APP
研报、课程、资讯一手掌握
欢迎订阅“友绿网”公众号
iGreen114
友绿原创资讯,欢迎分享投稿
福建《厦门市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