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绿色
分享到
以绿色金融撬动绿色产业发展
友绿• 07月15日   来源:经济日报   1452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金融体系设计研究项目联席主任谢孟哲表示,在全球范围内绿色金融即引导资本流向可持续投资项目,如绿色建筑、垃圾处理、饮用水源保护等领域。
——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金融体系设计研究项目联席主任谢孟哲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期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金融体系设计研究项目联席主任谢孟哲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资本市场是绿色经济的“孵化器”。绿色信贷不仅是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应有义务,也将成为金融机构新的增长点。他同时表示,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的生态文明发展路径也是世界的发展路径,甚至将决定和主导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问:全球范围内,绿色金融发展呈现哪些新趋势?
 
答:简单来说,绿色金融即引导资本流向可持续投资项目,如绿色建筑、垃圾处理、饮用水源保护等领域,以降低投资者对自然资源和碳密集型资产的投资偏好。
 
我们的研究显示,过去几十年来,政府财政激励依然是引导绿色投资的主体。据统计,每1美元的政府资金可以调动3美元至15美元的私人投资,很多国家政府或是对环保产业提供价格补贴和担保,以降低其融资成本,或是采取设立绿色银行或投资基金的方式,发行绿色债券,以财政资金带动更大规模的社会资金投入绿色产业。
 
然而,仅靠公共财政支出并不能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只有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与绿色发展相匹配,投资者才会争相投资绿色项目。
 
国际经验表明,金融体制安排也可撬动社会资金投入绿色产业。这些安排不一定需要多少财政投入,而是通过立法,在信用评级中引入环境影响因素,要求上市公司达到绿色社会责任规范、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等,通过这些方法增加投资者对绿色项目的偏好。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原则是绿色贷款政策,银行用较优惠的利率来支持有环保效益的贷款项目,并限制有负面环境效应的项目。以世界银行提倡的自愿贷款原则——“赤道原则”为例,如果贷款者不符合“赤道原则”中所提出的社会环境标准,参与银行将拒绝为项目融资。目前,全球已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赤道原则”,其项目融资额约占全球项目融资总额的85%。应运而生的绿色债券、绿色共同基金、生态保险等金融产品也日益受国际投资者青睐。
 
问:你对中国目前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作何评价?
 
答:中国未来每年需要约2万亿元绿色投资。但是,中国的绿色金融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建立激励绿色投资的政策体系。中国银监会发布的《绿色信贷指引》刚刚开始实行,大型银行在执行“赤道原则”上也面临盈利不足的挑战。
 
另外,中国尚未建立有效的资产评价体系、会计体系。资产估值是金融市场的核心功能,如果不能为碳和其他风险定价,会造成高碳及自然资源密集型的资产估值过高,从而引导投资者偏好投资高污染行业。
 
第三,环境责任未纳入中国的企业评级体系。如今,上市公司在国际上通常被要求披露其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内容包括企业投资对环境产生了或可能产生何种影响,而中国缺乏这种强制性评估体系。
 
问:你对中国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有何具体建议?
 
答:我认为,中国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探索自己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之路。
 
首先是对企业的生产、消费活动进行量化考核,建立环境成本估算体系。国际上已有一些实用的量化方法,如英国的“自然资本负债”概念,通过模型评估企业生产、交易环节产生的环境影响,并将其量化为货币价值。
 
其次是在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中国可研究成立专业的绿色银行,并从发行绿色债券做起。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银行监管机构正在积极探索绿色债券的潜力,并有可能在中短期内采取实际措施。
 
最后可在绿色债券发行的初期阶段实行免税政策,这方面不妨借鉴美国经验。去年,马萨诸塞成为美国第一个自主发行免税绿色债券的州政府,债券发行所得资金将直接运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问:你对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努力作何评价?
 
答: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国正在改变过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逐渐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产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愿意与中国政府紧密合作。
 
我相信,生态文明是大国崛起的软实力,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世界意义。1970年至2008年,中国的人均物质消费量已经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增长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鉴于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中国的生态文明发展路径也是世界的发展路径,甚至未来将决定和主导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和方向。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扫描识别二维码下载

“友绿”APP

研报、课程、资讯一手掌握

欢迎订阅“友绿网”公众号

iGreen114

友绿原创资讯,欢迎分享投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