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每天有超过560万人通过步行、骑行、乘坐公交地铁或驾驶新能源车的方式,参与着一场全民低碳行动——碳普惠。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数据显示,自2020年开始以“低碳出行”为切入点启动碳普惠机制以来,全市参与人数已达560万,累计碳减排量40万吨,成为全国碳普惠实践规模最大、活跃度最高的城市。
对于家住朝阳区的赵梦媛来说,低碳生活早已成为习惯。每天早晨,她打开高德地图导航,选择公交出行,系统自动记录她的低碳里程,并换算成“碳能量”。三年来,她累计减排2300公斤,用碳能量兑换了“北京一卡通充值码”。“能用碳能量直接换,感觉就是实实在在的实惠。而且用这个充值码充进去的钱,下次坐公交地铁又能继续积累碳能量。这是一个特别良性的循环,出行省钱又环保,一举两得。”赵梦媛说。
中都物流公司的20辆49吨氢燃料电池重卡,通过参与北京氢燃料电池汽车碳减排项目,获得经碳市场认可的碳减排量,不仅可在碳市场交易,还成为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加分项”——国际家居品牌宜家因此将运输合作订单从20辆增至50辆。
北京银行推出的“家庭碳账户”另辟蹊径。家长和孩子通过线上缴水电燃气费、ETC通行缴费等绿色行为积累碳积分,获得不同等级的家庭权益。
国网北京电力正试点“绿电充电”方法学,未来电动汽车车主在特定场站充电时,可明确知道电力来源是否为“绿电”。
北京碳普惠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制度创新。近期印发的《北京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首次明确:在低碳出行、能源资源循环利用、分布式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多个领域,符合条件的减碳行为将依据相关技术规范核算碳减排量,并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商业模式创新、绿色金融等方式获得价值激励。这意味着,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绿色出行、节能节电等行为,都有望“变现”,成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实际贡献。
“对低碳行为的激励,传递了‘低碳行为有价值’的信号。”北京市西城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西城区居民通过“西城文明微积分”小程序记录出行方式,获得相应积分兑换日用品。同时,开展“低碳社区”创建,引导居民节约水电、垃圾分类,对减排成效显著的社区和家庭给予荣誉表彰和物质奖励。
此外,西城区还推动企业参与碳普惠行动,对于主动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开展绿色生产的企业,除了在政策扶持上给予一定倾斜,还通过多渠道宣传其绿色发展成果,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政企民协同的生态圈日益成熟。
扫描识别二维码下载
“友绿”APP
研报、课程、资讯一手掌握
欢迎订阅“友绿网”公众号
iGreen114
友绿原创资讯,欢迎分享投稿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新阶段、新模式、新机遇